206250857905004434_j13d61BJ_c  

(這篇文章是我大一的時候在報紙上看到,覺得很喜歡便剪貼下來的。後來在整理雜物的時候,決定把文章一字一字打下來留在部落格裡,讓自己可以時常檢視,莫忘初衷。也希望需要的人可以看到這篇好文章)

王祥齡(逢甲大學中文系所專任副教授) / 劉梅琴(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舉凡偉大的人都是孤獨的,哲學家是孤獨的,藝術家是孤獨的,音樂家是孤獨的,文學家是孤獨的,科學家是孤獨的,政治家是孤獨的,人因為孤獨而偉大,因為孤獨給予人充分的思考空間,讓人充分地掌握自己,讓人覺得既渺小又充實。沈達夫在"風人夢憶"中說:「在群眾中,你生活在當時的時代;在孤獨中,你生活在所有的時代。」李子昂不正是在登幽州臺上與千萬古人對話:「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安東尼的沉思錄中有句名言:「與其嚮往山林,不如退隱內心。」心思的浣淨,心靈的寧靜,心境的和諧,才是世界上最幽靜的地方最充實的居所。與其在人群中失落自我,不如在孤獨中找回自我。

莎頓在其獨居數得的詩情中,將蘊含濃郁的獨處之美表露無遺:

Music I heard with you was more than music.

Exactly.

And therefore music itself can only be heard alone. Solitude is the salt of personhood.

It brings out the authentic flavor of every experience.

我與你一起聆聽的音樂不僅是音樂而已。的確如此。因此音樂僅能獨自欣賞。獨處是個人風格的調味鹽。它能將每項經驗的真正風味激發出來。

莎頓強調獨處之樂,認為身畔有人是一種干擾。因為,旁人對於自我聆賞音樂的干擾,就像在樂曲中加入了許多雜質,惟有獨處始能喚醒自我,重拾屢遭外人蒙蔽的自我風格,因此他以調味鹽比擬獨處的重要。

學習獨處,不處處依賴他人,傾聽自我的聲音,由孤獨到專注,用心渡過每一個公平的二十四小時,使周遭事物趨近於理想境界,放棄逃避的心理。因為,大學是進入獨立生活的踏腳石。

孤獨是一種自由,當你擁抱自由時,你也就得面對孤獨;它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悲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要成就大事業,大學問,首先就要獨上高樓,才能望盡天涯路。大學之道,就是大學生活的指標,就是生活在大學問之中的理想境界。當你邁向大學之道時,你就踏進了人生的大事業,走向了人生的大道了。因為,在孤獨中,更能清楚地鎖定目標,更能細心地擬定計畫,更能堅定地徹底執行。唯有在孤獨中,才能了解目標的偉大,計畫的周詳,與執行的得失。

米羅說:「給我一個起點,一條光線,而這條光線會讓我啟發整個世界。」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說:「人生如同這片蘊藏豐富的海洋一般,它不會主動給予你什麼,唯有你自己主動去跟他索取。這正是對孤獨最好的註解。

孤獨可以沉澱心靈,讓人清明澄澈,徹底反省人生,使生命覺悟,找回真實的自我。柳宗元也正是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簑笠翁,政治上失意的抑鬱與苦悶之後的低孤獨中,才真正地享受到「」釣寒江雪,高孤獨的審美愉悅。王維不也是獨坐幽篁裡,才能彈琴復長嘯,朗現禪心。孤是消極的,客觀的,不得已的,被動的被孤立起來;獨是積極的,主觀的,自我主動的祈求精神上的超越。人在孤獨中,像一面鏡子,褪去假面具,與自我坦誠相見,開闊自我的胸襟,增進自我的內涵與修養,啟發更深一層的自我。並且脫胎換骨,成為自己心靈對話的主角,探訪幽僻的心靈深處,勁情地奔放馳騖自己的思惟,攀爬思想的高峰,完全佔有自己生命的時間,達到自我期許的高峰與至善之境。

孤獨是人性深處中令人抗拒又令人感到親切的感覺,可以盡情馳騖,思考,想像,沒有外界的紛擾,更沒有世俗的牽絆。任意地倘佯於想像中的理想,此時並沒有與世界脫離,而是更親近世界在此之中。蘇東坡在"答黃魯直書"中云:意其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馭風騎氣,以與造物者遊。所以西方哲人說:「只有在孤獨之中,人才能聽到上帝的聲音」中國哲人莊子的天籟之聲,不正是在此孤獨寂寥的虛靜之中,方能諦聽得到。此正所謂:「獨」才能與天地精神往來,才能感悟到天地萬物都具有精神的存在,而臻至上與造物者遊的逍遙之境。

在孤獨中,心中總有一份溫暖的依靠,盡情地釋放,為心靈找一個出口。因為,孤獨是生活的複習,是創作的原動力。所以,大學之道在明孤獨

114az.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冷門音樂溫暖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