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3.jpg   劉旦宅 繪

因緣際會聽到了蔣勳說紅樓夢的錄音,以前誤以為不過言情小說爾爾,如今對這部經典名著產生了興趣,便從iBook下載來看,沒想到一看便一發不可收拾,每日睡前總要讀個幾回,再接著聽蔣勳解說,從一開始搞不清楚眾多人物,到後來對他們產生了熟悉和關心的感覺。

可惜平板電腦還是太傷眼,看幾章就眼睛疲乏,打算購入紙本書,因聽說紅樓夢可以讀一輩子,隨時間閱歷會讀出不同的滋味,便心想要買一套可以看一輩子的,最後買了「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精裝版」(還多買了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  

我在挑書的時候,覺得既然是一套這麼講究美學藝術的書,若印刷、排版、裝幀也美,讀起來豈不是更賞心悅目?

此外也希望是非程高版本的,最好能收錄脂批,文言文對我不算太困難因此註釋倒不太需要。結果台灣出版的紅樓夢沒一個符合以上條件,而且一套都近一千,我想了想寧可多加一倍買全部滿意的,於是就買了「瓜飯樓重校評批紅樓夢精裝版」。我很推薦這個版本的原因如下:

一、排版、字體精美:

據馮其庸先生說,是一位為他工作,名叫高海英的女士所作。這位女士非常好學,也愛閱讀詩詞和文學經典,除了自學電腦,還特別學了繁體字和造奇難字,因此這本書得以用繁體字印刷而不出錯。我很欣賞這位女士的勤勉和美感,因為所用字體和排版讓人閱讀起來很舒服。我也很喜歡紅黑列印,看起來真有古籍眉批之感。

紅樓夢排版  

二、精美的插畫:

其實我不在意有沒有插畫,但很為附圖的畫家感動。書裡收錄譚鳳嬛的三十幅工筆人物畫,她出生於河北的貧窮山村,卻從烙畫開始自創紅樓夢人物造型,後來又學習工筆仕女畫,畫唐代仕女圖等,因能得其神韻,故馮其庸請她為這套書作插畫,和排版的高女士一樣,又一個力爭上游的才女。雖然最喜歡的是劉旦宅的繪圖,但是譚鳳嬛版本也別緻古雅。

紅樓夢插畫  

三、馮其庸先生其人其事:

雖然有些人覺得馮其庸的註腳干擾閱讀,評論思想迂腐,註腳的部分因為我能夠跳過因此不被影響,而評論的部分,在讀過紅樓夢,開始能易地而處去體諒別人的處境和想法,因此也不構成困擾,能夠理解馮老先生的生活背景以至於出此言,畢竟他曾在文革中被批鬥。我特別尊敬他三十餘年投入於紅學當中的堅持,讀了書中的序言和後記,更感佩他的謙卑和修養。

而他畢生研究蒐羅各種紅樓夢版本,亦曾赴俄國去考證列寧圖書館的紅樓夢藏本,我購買的這套前八十回以庚辰為底本,參酌甲戍、己卯、列藏、蒙府、戚序、楊藏、程甲等現存版本,每章回有眉批、總評、校記等幫助理解。並有他多年研究紅學所作的三萬字導讀。

紅樓夢古本  書中收錄許多古本翻拍彩照

但這套書也不是沒有缺點。第一當然就是價格偏高,將近兩千,雖然我認為很值得。再則可能因此買的人不多,能買的也是2005年版本的庫存,因此書籍已經略生黃斑。整體瑕不掩瑜,我是很滿意自己的選擇。

除了蔣勳偏藝術和佛家的觀點,為了更了解紅樓夢,也去找了張愛玲、周夢蝶和大陸劉心武、俞平伯、西嶺雪的各家說法,還看了台大歐麗娟老師的紅樓夢課程,更因此開展了對閱讀、詩詞、小說結構的興趣,一趟下來可說因紅樓夢而收穫良多。

年少時若要我讀紅樓夢,一定會偏重於寶玉、黛玉和寶釵的愛情,而那恰恰是這幾位主角的年齡。可是現在讀起來,對其中許多不同年紀的配角遭遇和心情更有感觸。剛巧最近讀到幽夢影一段「少年讀書,如隙中觀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到了一定年齡,經歷過親情的羈絆、愛情的兩難、友情的春夏秋冬,生活也起起伏伏,心中會有更多感觸。

 dor8.jpg        dor7.jpg  劉旦宅 繪

而主角們因為情節多,所以性格複雜,十分人性化。可能是因此我不特別鍾愛寶玉、黛玉的原因。有趣的是我發現紅樓夢似乎是一面鏡子,大家偏向喜歡性格和自己相反的人物。

華嚴經中提到珠玉交絡而成的「因陀羅網」將一切串連在一起,網中每一寶珠也都反射出其他寶珠:

網珠玲玲,各現珠影。一珠之中,現諸珠影。珠珠皆爾,互相影現。無所隱覆,了了分明。相貌朗然,此是一重。」--華嚴經--

在讀紅樓夢時也有這種感覺,在任何一個角色當中,都有一部分的我。說討厭寶釵、襲人的心機,難道自己沒有嗎? 會討厭她們的只怕是自知城府深才畏懼。要說討厭王熙鳳、趙姨娘、賈雨村,只怕自己在他們的處境下做得更下流。王孫公子的貪戀美色、下人的嫌貧愛富是人性,然當中有許多惻隱之心、成人之美也都是人性。

如同賈雨村和史湘雲說的,人是由正邪(湘雲說陰陽)兩股氣交纏搏擊而成的,而陰陽其實為一體,陰盡了就成陽,陽盡了就成陰。呼應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的觀點。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很多都是一體兩面的。例如張愛玲說出三恨紅樓夢未完這件事,現下廣大書迷應該深有同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聽到找回佚失的後四十回古本,原本我也是覺得十分遺憾而鬱結,一日和朋友聊到這件事,他說若後段若沒有遺失,也許不會有紅學,不會激發這麼多談論和續書,況且因為遺失才有許多美好的想像。想想也是,在書中作者就已經借林黛玉之口說:「事若求全何所樂」,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就是因為人帶著殘缺,才會畢其生在某些領域追求完美。

 

 dor6.jpg      dor4.jpg  劉旦宅 繪

 

後來我看到沈嘉柯這篇 張愛玲不必恨紅樓夢未完 的觀點,很是認同, 紅樓夢又名風月寶鑑,大家像賈瑞一樣照鏡子看事情都喜歡看正面不愛看反面,紅樓夢前段花鳥風月,以詩佐酒的爛漫青春,到了鼎盛時期遭逢變故後,文筆也跟著急轉直下,就如同曹雪芹的人生,開始磕磕拌拌,不再有綾羅綢緞般的織景文章。也許這是曹雪芹破天荒的前衛寫作實驗,打破我們認為一本書須要一氣呵成的偏執,人生的境遇也往往是跌宕起伏,「變」才是「不變」之真理。看著看著,對於諸多放不下的糾結,也漸漸有了隨遇而安的坦然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紅樓夢 馮其庸 瓜飯樓
    全站熱搜

    冷門音樂溫暖角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